护头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护头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古陶瓷的特征一_[#第一枪]

发布时间:2021-06-07 14:11:14 阅读: 来源:护头厂家

A 烧成的缺陷

在制作陶瓷器的时候,当然难免有种种失败和缺点。可是我国古代聪明的陶瓷工匠们,竟能巧妙地利用这些缺陷,反而给陶瓷器平添了许多美感和妙趣。其中最惹人注目的“缺陷”是龟裂、卷釉、缩釉及气泡等。

(1)龟(皲)裂与缩釉

在陶瓷上自然出现的小的龟裂中,有的只是局限于釉的部分而未贯彻到坯体上,有的却是表面和前者类似而已经裂到坯体上去,或者仅仅出现在坯体上面。这些是因为在用辘轳(即陶车)制作陶瓷器时,坯体被拉向一方,在煅烧乃至烧成以后,坯体中产生一股还原力量,这种力量甚至可使器物倾斜。如果坯体经受不起这种力量,就会发生裂缝或小的发裂。这种龟裂若是在陶瓷器尚未冷固时发生的叫作“坯裂”,如在冷固以后才发生的叫作“开片”或“过岗”。

产生使器物倾斜的力量有许多原因,因开片与过岗的方向也有各式各样。这些虽然都没有什么规矩可循,但若仔细加以观察,普通多是朝着坯体被引伸的方向而呈直角,同时这种大的裂缝上往往又带有许多近于直角的小发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可以根据龟裂的方向来判断辘轳的旋转方向。所谓辘轳的旋转方向,多是根据当地的惯例并非毫无一致,往往因陶瓷器本身制作的时代和地点而有一定的作法。所以假使能够知道这种方向时,对于陶瓷器的鉴赏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辘轳的旋转很像钟表的秒针,通常是由左向右方旋转如@ 形的叫作“顺转”或“右转”:在它上面所放的坯体靠人的双手被拉向上方,同时是朝着辘轳旋转的相反方向展高的。从而如果辘轳是顺转,其所生的纹理即辘轳纹必然趋向右上方。另外在完成这项工作时,除去特别庞大的器物以外,一般器物多是倒放在辘轳台上自上而下地切削,因此在完成时留下来的痕迹便趋向左下方。假如,把它照普通一样放置来看其完成的痕迹就变成由下方趋向左上方。例如在制作茶碗和碟子时预料的旋涡,便是拉坯(造型的动作)时的辘轳纹,因此如果辘轳是顺转的,旋涡便呈@形。而里面的旋涡是在完成时切削的痕迹,同时也变成@形。但若将辘轳倒转时自然会出现与此相反的形状。

一般说来,我国无论在拉坯或旋坯时都是倒转。因此制品所出的辘轳纹多现于左上方,而切削痕出现在左下方。

日本和北朝鲜制品大多数在拉坯与旋坯时都是顺转。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在拉坯时用顺转,而在旋坯时用倒转。以上不过是就一般而论,当然也有少数例外。而在今日凡属使用近代动力的机械辘轳,无论任何地方同样都是倒转的。

要想从辘轳纹或完成的痕迹上知道辘轳的方向,势非个个加以暗记不可。为了免除这种麻烦,下面介绍一个比较合理的了解方法。虽然在桌面上想来未免有些困难,但由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却很简单。

现在把拉坯的辘轳纹和旋坯时旋削的痕纹当作m,因为m是由正上方(拉坯时)与正下方(旋削时)运动的手力以及平面地朝着辘轳的旋转方向而生的反动力组成的结果,所以又将这种结果分为:手的动向正上方或正下方当作t,平面的运动方向当作S,如此便形成和下图同样的三角形。由于辘轳的运转方向和坯体水平地展延或旋削的前进方向相反,所以图中把向s反面所拉的r方向作为辘轳的方向。

因为辘轳纹钝而粗,旋削痕细而锐,所以两者很容易区别。

试以缩腰的香炉为例,往往可以看到足部及其延长的褶襞并非垂直的。如果是我国制品则倾向右方,而日本制品则倾向左方,这差不多已成为通例。其原因是:在开始安装足部及褶襞时原是垂直的,由于香炉的坯体在辘轳上被拉向左上方(中国制品多如此),因而在入窑煅烧时土的分子返还原状,以致褶襞倾向右方。至于缩腰炉的日本仿制品,虽然十分精巧,但在这一点上如能稍加注意,自然容易识别。并且不仅限于足部,其他如耳部等处也是一样。

前面所说的龟裂虽是在用辘轳造型时因为坯体照一定方向被规则地引延,并且是由于对抗的还原力而引起的,但实际上除此之外,因为烧窑时温度的增减而使某一局部发生多余的伸缩,或者由于器形的关系使某一部分被拉得特殊厉害,而另一部分又拉得十分无力。这样的拉力就会朝着许多方向活动,从而器物内部所生的反作用力的方向也很复杂,当然作为这种力量结果的龟裂方向更有十分复杂了。

除去这种造型原因而生的龟裂外,因釉和坯体的膨胀系数不同也照样会发生龟裂(参照前面“釉的本质及成分”一节)。一切物质只要其温度有所变化,就会使其体积大小有些变化。釉和坯体也是高温时增大,冷却时缩小。一般将这种因温度变化而引的伸缩比例叫做“膨胀系数”,可以说任何物质都具有其本身特有的膨胀系数。

以陶瓷器的坯体和釉来说,当然最好是能作到使两者都具有同样的伸缩性即相等的膨胀系数。但事实上膨胀系数完全一样的几乎没有,这点也是发生龟裂和卷釉的原因之一。假如釉比坯体因温度变化而生的伸缩比例较大,那么在出窑后随同陶瓷器的冷却而釉比坯体收缩得也多。但里面的坯体并不像釉那样收缩,而是在顽强地抗张着,以致表面上的釉不能照样收缩而被分作几个区域,同时各个区域都在作局部的收缩。各个区域间发生裂缝,这就是形成龟裂的原因。如果由它的结果来说,大约只有在龟裂的缝隙间釉是收缩较多的。

和这个道理相同的例如:把生木板干曝在日光下,这时向阳的一面很容易干燥而且收缩多,可是背阴的一面却不能同样地收缩,因此表里两面的大小就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如果木板很薄,便以向阳的一面作为内侧而蜷曲。这是由于内侧的面积比外侧的面积小,所以只有内侧收缩较多。若是木板过厚而不易蜷曲时,向阳的一面就会生出许多龟裂。也就是说,只有龟裂的缝隙间向阳的方面收缩很多。陶瓷的龟裂也和这种理由类似。假如坯体较薄弱时,坯体便行蜷曲甚至现出釉下坯裂即所谓的“过岗”。然而一般说来,坯体大都较厚而且坚固,不大容易变成釉下坯裂,只是釉面现出龟裂痕,即所谓的“开片”。

我国古陶瓷中常有所谓某种纹的,这些有的是指釉的流垂状态,但也有的是指龟裂而言。例如把和冰面的裂痕相似的龟裂叫作“冰裂纹”;细小而密集的龟裂叫作“鱼子纹”;粗的叫做“牛毛纹”或“柳叶纹”;以及像在砂地上留下的蟹爪痕叫作“蟹爪纹”等等,都是其中最好的例子。

普通所谓的“卷釉”,它的形成原因恰好和上面相反。就是说,当坯体比釉收缩得更多时,釉并不随同它一起收缩,这样就使器物的边角等尖端所在的釉受到两旁釉的排挤,于是便由坯体上脱离而呈剥釉状态。这种釉的脱落也有叫作“缩釉”的。在此种情况下,往往也有龟裂从卷釉的地方裂向釉中甚至进到坯体的。换言之,即使由于相反的原因也会造成同样的结果,所以常常给鉴定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是大致说来,开片发生在釉的收缩比例较大的情况下,缩釉发生在坯体的收缩比例较在原情况下,而过网却并非由于膨胀系数之差,多是因辘轳的力量所引起的。若能留意以上的几个要点,自然对于三种“缺陷”的区别会有一些帮助。

倘使对龟裂稍加注意,可以明显地看出大的龟裂痕呈深黑褐色,而在裂缝间所生的小裂纹颜色很淡,不像大的裂痕那样清晰可辨。过去我国陶瓷工作为了使这种龟裂的美更加引人注目,多有在出窑后不久即涂以适当的染料,使之渗入到龟裂的缝隙里去。其结果是乍出窑便已出现的大裂痕颜色很醒目,而后来逐渐发生的小裂纹由于没有着色,当然不会十分明显了。但也有不是故意着色而自然污染成的。这样在出窑时所生的大裂痕与后来所生的小裂纹间,同样也会有显著的区别。此外,这种龟裂的颜色有些虽未经着色,但自然地被污染,因而哪些是在出窑时造成的大裂痕,哪些是后来出现的小裂纹,同样是可以区分的。

无论传世的宋哥窑瓶或郊坛窑的青瓷洗,如果仔细观察其交织着的美丽龟裂,就能看出在深黑褐色的大裂痕以外,有许多短小的裂纹错综地贯串其间。这固然也可以像前面所讲的那样说是在出窑后立即浸入颜色的,然而实际上恐怕并非故意去着色的。其道理就在于:那种郊坛窑青瓷的水一般的颜色,是铁在变成磷酸亚铁时现出的釉色,因此认为釉中含有磷酸亚铁,磷酸亚铁如果接触到空气就会氧化变成褐色。蒙在釉下面的部分,由于磷酸亚铁未直接同由裂缝进来的空气接触、氧化而呈黑褐色。小的裂纹因为空气进来的不象那样多,所以颜色也不深。尤其是郊坛窑大多挂有三、四层釉,其中小的裂纹只在下层比较发达,很少有出现在表面的。于是由于这些龟裂集聚的结果,便有颜色的浓、淡和大、小复杂地交织,使人看来觉得异常美观。假使在这种郊坛窑钵的大裂痕上面画一直角线,就会发现有向左上方运行的斜线,这是拉坯的线已经在前面有所解释。但由此也可以明了哥窑和郊坛窑的辘轳是倒转的。同样地我们再比较一下附图中的修内司窑的鹤颈瓶和日本仿官窑的青瓷花瓶,更会清楚地看出前者所用的辘轳是倒转,而后者却是顺转。

手机报警设备批发

进口咖啡豆图片

电动机配件